在原平市中农源科农业一体化基地综合体项目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与建设者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激昂的乐章——这里正孕育着山西农业现代化的新希望。
1
作为2025年山西省级重点工程,中农源科(山西)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农业一体化基地综合体项目,正以“一天一个样”的速度向农业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标杆示范项目的目标冲刺。
这家成立于2023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的国有控股企业,自诞生起便承载着多重角色:响应国家“三农”政策的实践平台、激发区域农业再生潜力的创新载体、母公司“五年内全国布局30个年出栏100万头猪的大型生态基地综合体”战略的先手棋。原平项目从规划之初便被赋予“高标准、严要求、高科技”的标签——它不仅是立体化、智能化的全产业链养猪基地,更将实现废水100%循环使用、废气异味“零排放”的生态承诺,更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闭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2
走进建设现场,火热的施工场景令人振奋:第六生产区主体已“拔节”至三层底,钢筋骨架在蓝天下勾勒出工业美学的轮廓;第五生产区里,工人们正专注地绑扎钢筋,焊机的弧光如星子般闪烁;第一生产区场地平整完成近九成,大型推土机来回穿梭,将起伏的土地熨成发展的基底;第二、第三生产区土石方作业分别推进,运输车辆往来如织;办公区、蓄水池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F线砼浇筑的机械臂有序升降,A线路基开挖回填的尘土在风中翻卷,共同绘制着“热火朝天干事业、争分夺秒抢工期”的建设长卷。
“这里不仅是一个养殖场,更是农业科技的‘试验田’。”项目办公室主任郎悦指着规划图介绍,澳大利亚科学家领衔的“五零技术”(零农药、零化肥、零激素、零残留、零污染)将贯穿种植养殖全程;由AI识别、物联网监控、大数据分析构成的智能养殖系统,能精准调控投喂量与环境参数,实现疾病预警“分秒级响应”;光伏、低风速风电、地热的多能互补系统,更让基地能源自给率达到100%,碳排放直降60%至80%。这些“国际顶尖”的技术标签,让项目从开工起便吸引着行业目光。
3
但比技术更动人的,是项目与土地、农民的深度联结。按照设计产能,每个基地年需消纳玉米5.5亿斤——这意味着原平及周边的农户无需再为“卖粮难”发愁,优质玉米将直接转化为稳定收益;1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正吸引着“空心村”的年轻人返乡,让“父母在侧、子女绕膝”的团圆场景不再是奢望;由养殖废弃物转化的有机肥、屠宰加工延伸的产业链、数字交易平台搭建的产销桥梁,更将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激活乡村旅游、产业研学的“乘数效应”。而在生态层面,英国技术支撑的废水循环系统、澳大利亚技术加持的废气处理工艺、有机菌肥改良的土壤,正将“在保护生态中建设、在建设中修复生态”的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绿色图景。
对于市场而言,这里更是“品质”的代名词。501项检测“零残留”的标准,让产品品质超越欧美;80%以上的出口订单,为高利润增长提供了“压舱石”;与战备储备肉的合作,更让企业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全产业链的布局,不仅让成本可控、风险可抗,更构建起从种植、饲料、养殖到加工、屠宰、冷链、交易的完整闭环,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溯源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们不止在养猪,更致力于重塑中国农业的未来。”项目现场监理总监陈祥龙一边调试智能监控设备,一边说道。他的话语,恰是中农源科人共同的信念——他们是科技农业的践行者,用数据与创新打破传统;也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以产业为笔描绘农村新貌;更是绿色未来的守护者,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深意。风过原平,吹醒了枝头的新绿,也吹旺了建设者的热情。中农源科项目的每一步进展,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当科技与土地相拥、产业与乡村同频、创新与生态共振,中国农业的未来,必将是一片更辽阔的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