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专题 > 山河如画 因你‘忻’动 >
偏关:诗意慢生活 北方桃花源

生态美 环境优

偏关县城

黄河、长城与旅游公路相映成辉

偏关护城楼

偏关老牛湾

关河口古村落

望河楼

关河口驿站悬崖酒店

乾坤湾长城人家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踢鼓子秧歌

安儿上长城

偏头关

峰台映日

地椒峁长城

乾坤湾观景台

偏关二月二传统古会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处黄河中游,北靠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相望,南与河曲县、五寨县相连,东与神池县和朔州市平鲁区毗邻,总面积1685.4平方公里,辖6镇2乡150个行政村、6个社区,人口10.4万人,是黄河入晋第一县、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是国家卫生县,是中国糜子之乡,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省生态建设红旗县、全省三北工程科学绿化示范县,是全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县。偏关连续九次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县”。

景区景点雄浑壮丽

偏关境内气温适宜,植被繁茂、风景秀丽,夏天是避暑的绝佳之地。长城和黄河在此握手,黄河流经山西968.5公里,长城离开大海之后第一次与黄河相携并行32公里。偏关境内的丫角山是内外长城交会处、山西镇·大同镇交界处、中华长城“山西结”。边塞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偏关相融。

偏关有两座古城:一是偏头关城,山西镇(太原镇)的治所从宣德四年(1429年)开始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驻扎偏关长达113年,守护内外长城650多公里。关城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由镇西卫指挥使张贤始建。宣德、天顺、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均有展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又于西关、南关筑厢城、水门各二。沿河筑堤,规模初备,始称“九塞屏藩”。城垣形状不规则,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瓮城。从宣德四年(1429年)明朝选派光禄大夫、左都督、领正一品武官衔的李谦出任山西镇总兵,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偏关共住过总兵二十三任,驻守将士12490人。偏关城内,有总兵衙署、监军太监府、太原同知府衙、兵备道衙门、西粮厅署五个省级以上衙门,是山西省的军事中心。二是老营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400米;墙体夯筑、包砖,建筑规模为偏关县境内仅次于偏头关城的第二大城堡,建于明正统年间,扩建于嘉靖年间,是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堡。城堡依山而建,有3座城门,被四周的山围成“凹”字形。老营城的“帮城(副城)”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帮城,帮城和长城并行800米,两道墙体最近处不到10米,同时形成全国最为雄壮的“双龙并行”景观,堪称“中华内长城第一堡”。

偏关有三道长城:一是二边长城。偏头关是明代万里长城“外三关”之首。偏关长城,体量大、里程长。偏关境内曾有明长城6道,是全国长城分布最复杂、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堪称“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偏关是全国唯一拥有内外长城的县,山西镇和大同镇两镇长城在老营镇柏杨岭村交会。偏关长城包括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崖壁长城等四种基本类型,而且现存有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望台等各种配套设施,类型之多全国罕见。同时偏关境内现存的土长城是全国保存最完好形体最高大的土长城。全县现存长城126公里。现存明长城设施有:关7座,堡29座,烽火台247座,敌台100座,马面214座。

二是绿色长城。曾经的偏关“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环境恶劣,生态脆弱,森林覆盖率不足4%,水土流失面积1358.4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80.6%。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0t/km2,水土流失曾经十分严重。为了改变穷山恶水,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代代偏关共产党员,咬定青山,年年植树,机关干部,带着铺盖锅碗,馒头加镢头,烩菜加会战,经过45年不间断实施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硬是绿了一座又一座荒山。新一届偏关县委、县政府更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镌刻在偏关儿女的血脉和灵魂深处,弘扬“较真较劲不叫苦,真难真苦真实干”的偏关“绿魂”精神,坚持绿色打底、生态优先,坚决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筑牢区域生态屏障,走出了“以绿增景、依绿增产、靠绿增收”的偏关路径。全县林地面积增加到146万亩,森林覆盖率8.8%,绿化率达到40%。现在关河口国考断面水质由Ш类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全县空气质量居全市前列。

三是红色长城。偏关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晋绥边特委在此成立,是绥蒙首府所在地。1941年11月,成立偏关县抗日独立大队,1942年1月,整编地方“偏清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偏清支队”。“偏清支队”曾活跃在长城内外,抗敌卫国,名扬晋绥大地。1968年,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将地上长城搬到地下,红门口地下长城成为现存全国规模最大战备地道,也是全国现存最完整、开发最好的“地下长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偏关都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

偏关有两个国家文化公园:2022年,偏关县被列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重点县。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滑石堡、老营堡、水泉堡、丫角山、好汉山等为支撑,通过修缮保护、文旅融合、业态升级、龙头引领,形成长城旅游带、边塞风情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老牛湾黄河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已启动。2021年6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其中,老牛湾列入黄河生态文化之旅,万家寨列入黄河安澜文化之旅。2022年9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8条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62条长城主题精品线路,其中,老牛湾——丫角山(偏关老牛湾景区)列入长城文化遗产探访之旅,偏关古城列入长城古城新貌发现之旅,老牛湾村列入长城古村名镇寻访之旅。

偏关有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老牛湾景区,北隔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为邻,西濒黄河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面积17平方公里。这里为晋陕黄河大峡谷的开端,也是黄河入晋的起点,黄河长城在此交汇。景区包含老牛湾和乾坤湾两个景观区,人文和自然景观神奇秀美,丰富多彩。万里长城和滔滔黄河交汇形成以“望河楼”为标志的自然人文景观。在老牛湾景区,古堡、烽堠、长城、水门共同把苍凉的古代军事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四公主德政碑是中国三百多年走西口移民活动的实证,晋蒙大峡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2020年12月底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一整块天然石板上的“石头民俗博物馆”老牛湾古村,2023年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农家乐特色村”双称号,被认定为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

“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位于偏关县水泉镇水泉村,由红门口遗址、水泉营古堡、战备地道三部分组成,2022年成功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偏关边塞军事历史风情游的一部分,布局可概括为“一心、一带、两区、一廊道”。“一心”即游客服务中心,“一带”即长城遗产景观带,“两区”即地下长城体验区和民俗文化历史展览区,“一廊道”即红门口边贸互市廊和兵马古道。其中,红门口位于偏关县水泉村与内蒙古清水河县川峁村的交界处,红门互市开放于隆庆五年,是“隆庆和议”之后明朝在长城沿线11个对外开放的陆路口岸之一,曾是蒙汉互市的重要场所,也是蒙古骑兵入关的重要通道,官市民市并立,一度车水马龙、经贸繁盛。红门口还流传着三娘子的忠顺故事,也见证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

偏关有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敕旨钦命龙华盛会。该盛会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支援朝鲜征伐倭寇而功高盖世的蓟辽总督万世德上奏申请,万历皇帝下旨恩准举行的国家级水陆大法会,从此每隔十年举办一次,一直至今。每当过会期间,县城内高搭彩棚彩门,披红挂绿,整个山城五彩缤纷,街道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因此也叫做“万人会”。二是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也称灯游会、转九曲等。偏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这里战事频频,解甲后定居在偏关的军人,为了超度亡灵,祈祷平安,以军事战阵为布局,摆成九曲黄河阵,阵地木杆上每一盏油灯表示还活在阳世的战士,它就像明灯般照亮身边的世人。此项活动从明末到现在一直未断,有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届时,人流浩荡,蜿蜒曲折,展示出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的氛围。

文旅产业绿色发展

偏关县始终坚持“两个转型,文旅先行”,依托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立足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和省级农林文旅康示范县、黄河长城两条旅游公路等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将文旅IP搬进“元宇宙”,形成文旅拥抱“元宇宙”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瞄准把老牛湾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加快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秉持“偏关味、国际范、慢生活”的理念,聚焦“慢食、慢居、慢游、慢业、慢情、慢养”六大方面,全力建设“国际慢生活区”。

夯实文旅基础。以黄河一号、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精品旅游示范带和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支撑,加快补齐路网场站、景区设施等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周边环境治理,完善黄河、长城沿线39个景点和驿站的功能设施,推进5G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促进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质升级。实施关河口西口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代偏关文庙恢复暨偏头关“非遗”文化传承中心建设和偏关县文物保护工程,打造偏关县文旅融创“元宇宙”基地,建设数字内容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的综合平台。

重塑文旅业态。把偏关县长城戍边文化和黄河渡口文化充分挖掘出来,扎实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全省老牛湾——丫角山形象标识区和文旅示范区红门口互市小镇,持续丰富业态创新路径,积极培育和引进数字文旅企业,推动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实现文旅业态全链条升级。

升级文旅产品。持续抓好老牛湾和水泉红门口两个核心景区的提档升级,增强核心景区吸引力和美誉度。因地制宜发展度假游、康养游、红色游、研学游等综合旅游,促进产品升级同消费升级良性互动。

推动场景革命。开发偏关羊肉、杂粮制品、酿酒食醋等特色食品,做精“食”的场景;发展黄河人家、长城人家特色民宿,引导新增“小而美”特色化、跨界化住宿业态,合理布局一批房车露营、星空帐篷、营地基地、特色民宿等非标住宿,做优“住”的场景;赋予黄河、长城两条一号旅游公路串联城、乡、村各景点的功能,做活“行”的场景;开展实景穿越体验游等沉浸式主题活动,做亮“游”的场景;把景区文化驿站变成集餐饮、社交、文化娱乐、亲子互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做实“购”的场景;依托“元宇宙”数字体验馆等参与性、互动性情景剧目,做好“娱”的场景。

促进文旅融合。全面落实国家“十四五”产业政策,突出竞争优势。举办一系列“非遗”进景区活动,让民歌二人台、地方戏曲、踢鼓子秧歌、九曲黄河阵等展示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的表演项目进入景区,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吸引剪纸、刺绣、石雕等民间艺术进入景区,不断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扩大游客的参与度。举办“偏关美食进景区”活动,推动碗饦、羊肉、油糕、小杂粮等地方美食落户景区,提高偏关美食的知名度。建成偏头关“非遗”旅游文创中心,实施黄河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申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山西段),让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看得到、讲得出、业态多、感悟深。同时,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引进安吉团队,实施景村联动建设,加快市场化运营,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目前,偏关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秉持“负责任、动脑筋、讲良心”的工作要求,守正创新、团结拼搏、砥砺前行,以“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绿发展战略为支撑,全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打造有特色、有品位、有魅力的绿色新城,用务实行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偏关篇章。

(文/李耀清  图/刘政伟、高凯、贾福定、薛平智)

来源:忻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