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滚动专题 > 在山西 >
“十四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锚定“三化” 传统产业奏响跃升强音

落实山西“十四五”规划,全省以转型综改、能源革命为牵引,将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为核心引擎,通过政策赋能、科技突破、集群培育等多重举措,推动煤炭、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生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努力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

五年来,全省累计建成298座智能化煤矿,晋电外送量、非常规天然气产量排全国前列;焦化、钢铁等行业对标先进完成装备升级,晋南钢铁、鹏飞集团等民企走出绿色发展新路,一大批传统产业在新的赛道上奏响能级跃升强音,在转型大考中交出硬核答卷。

高端化突破
从原料输出到“产业精品”

落实“十四五”规划,我省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通过产业链重构,着力破解传统产业“低端锁定”难题,实现从原料输出向高端制造的跨越。

众多煤炭企业努力打破“论吨卖”的传统模式,积极向“吃干榨净”的精细利用新阶段迈进。潞安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成为转型标杆,2024年转化煤炭约452万吨,将黑色煤炭提炼为CTL全合成基础油、费托烯烃等高端化工产品,年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推动煤炭从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

围绕“十四五”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建设目标,我省加快打造一批煤化工重点产业链,为203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高地奠定基础。

装备制造业则通过“链主引领+集群发展”实现能级跃升。按照《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全省聚焦轨道交通、智能煤机等优势领域,培育出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等“链核”企业,产品出口到包括美国、德国和大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在内的7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700余万件质量优异的产品,为全球铁路的高速、重载和安全运输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5月,中国宝武太钢集团首发高温超导基材用精密箔材和掩膜版用精密箔材。这两款“手撕钢”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平板显示器等领域。新产品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还解决了我国在超导和柔性显示屏材料方面的难题,为行业的安全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全省省级重点产业链总营收7100亿元,其中5条高端装备类省级重点产业链实现营收2032.6亿元,占比28.6%;18个省级特色专业镇实现营收1240.9亿元,其中5个装备类专业镇年营收合计485亿元,占比39.1%,展现出强劲的高端化发展势头。

智能化转型
数字赋能激活发展动能

以“十四五”规划“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要求为指引,我省将智能化改造作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推动生产方式从“人工操作”向“智慧管控”转变。

煤炭行业的“数智化”转型成效尤为显著。华阳集团成为全省首家所有生产矿井均完成智能化建设的企业,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塔山矿搭建矿山云图智能决策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化“大脑”控制放煤煤质,实现原煤变精煤的高效转化。

截至目前,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从2020年的68%提升至83%,煤矿“减人、增安、提效”成效全面显现。在此基础上,我省将加快实现煤矿智能化基本全覆盖,彻底改变传统采煤面貌。

能源与装备制造领域的智能化协同发展形成新格局。国网山西电力构建全国首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实现每15分钟更新一次电价的灵活定价机制,汇聚156台火电机组、613座新能源场站等,通过智能调度平衡电力供需。

在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生产车间,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公司借助5G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部署后台系统可实时处理生产数据、下发调度指令,提升生产效率。今年10月,该公司TOPCon电池工艺通过优化丝网网版图形和提升氧化铝钝化水平,210电池产品光电转化效率达到26.97%,日产量达26.16万片,创历史新高。

作为我省首家上市的民营装备制造类企业,山西华翔集团已建成了覆盖3个园区的5G专网,实现3000余台设备数据的毫秒级传输与直采,数字化管控平台使生产故障率下降50%,人均产量提升30%。

2024年,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59.3,较2023年提升3.7,排名并列全国第16名,较2023年提升2个名次;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8.3%,排名全国第17位;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5.6%,排名全国第11位;通过升级版贯标评定企业数量达到1714户,排名全国第6位。全省“两化”融合整体呈现稳步提速、后发赶超发展态势。

绿色化发展
以低碳循环促能级跃升

践行“十四五”绿色发展理念,我省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进。

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全省已建成55个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煤矿,120座煤矿采用无煤柱开采等先进技术,从源头减少生态影响。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2024年,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规划风电光伏装机600万千瓦,预计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突破50%,其中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的忻州市,已形成“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格局。

绿色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外送成为山西新名片。2024年,山西新能源外送交易电量16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5%,其中绿电外送75.38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参与绿电交易的企业从2021年的1家增至143家。氢能产业加速布局,全省首台碱性水电解槽“晋华槽”下线,建成23座加氢站,1100余辆氢能车实现中远距离纯商业运营,年产能达4万吨高纯氢,构建起绿色氢基能源全链条体系。

政策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为绿色转型保驾护航。出台《山西省重点产业链能级跃升2025年行动计划》,为产业能级跃升保驾护航。通过与清华大学共建清洁能源研究院、建成煤与煤层气共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攻克全钒液流电池智能化生产、全氟离子膜国产化替代等关键技术,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硬核支撑。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山西传统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大批转型项目加快落地见效,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8家、绿色园区5家,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

从煤炭到装备,从制造到“智造”,从高碳到低碳,山西正以“三化”转型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资源型地区转型的生动答卷。